第六十二座 寶壽寺

第62番札所 天養山 観音院 宝寿寺
【寺廟的歷史沿革】
過去本寺曾作為伊予三島水軍的家廟,及大山祇神社的附屬寺院而繁榮興盛。

根據寺廟的典故,在天平年間左右(729-749年),聖武天皇(724-749年在位)在各省建造了一之宮。在這裡也建造了供奉著大國主大神等三位神明的伊予一之宮神社。此外,大和僧侶・道慈律師(?-744年)奉諭旨創建了誦經奏樂中心的附屬寺院。據說這個附屬寺院正是本寺的開端起源。當時,天皇御賜了『金光明最勝王經』一書給本寺。寺名為「金剛寶寺」,且據說當時寺院是位於中山川下游一個名叫白坪的地方(從現在的所在地往北約1公里處的中山川北岸附近)。

弘法大師是於大同年間(806-810年)造訪了此地。他久居寺內,並仿照聖武天皇的妃子光明皇后的模樣刻出了十一面觀音菩薩的佛像。並將其供奉為主佛,且把寺名改為「寶壽寺」定為寺廟靈地之一。

另外,當時的地方官越智氏的夫人難產,請大師為她祈福保佑。據說弘法大師用他向主佛祈求的聖水・玉之井(目前已不存在)來為夫人加持時,夫人平安地生下了一個像玉一般的男孩。因此,主佛被奉為安產的觀音菩薩而受到尊崇和愛戴。但因中山川屢次的洪水氾濫,於1145年重建本寺,並將山號改為「天養山」。

此後,作為大山祇神社的附屬寺廟而繁榮興盛,但在1585年因豐臣秀吉征伐四國而被摧毀。於1636年左右獲得重建。宥傳上人僅只將本寺遷移到現在的所在地附近並加以重建。因此,朝聖信徒必須先在白坪的神社獻納參拜紙籤,然後再到本寺念誦經文。其後,1679年為了避免遭受洪水氾濫,奉藩主之令將神社遷至本寺旁邊。

明治時代初期(1868-1912年)的廢佛毀釋運動中寺廟與神社被迫分離,因而導致廢寺。然而,在 1877 年,大石龍遍上人在神社的南側重建了本寺,1921 年由於興建予贊線鐵路的緣故,本寺又更南遷到現在的所在地。

【吸睛亮點】
・消災解厄的大師
這是一尊木造雕眼彩繪,高36.0公分的雕像。它就放置於純木製神龕(宮殿)中。大師的雕像右手倒握著金剛杵,左手持佛珠放在膝蓋上方,其腳底下的水壺和鞋子就放在台子上沒粘著固定著。推估神龕和大師的雕像是江戶時代早期(1603-1868年)之物。此外,本寺的大師能庀廕消災解厄,據說只要念誦和年紀一樣次數的「南無大師遍照金剛」的咒語便能驅邪消災。
・十一面觀音立像
這座雕像是寶壽寺在搬遷到現在的所在地時,由當地居民所獻納的。從那時起,祂就和主佛十一面觀世音菩薩一樣因能庀廕安產,而受到信徒們的尊崇與愛戴。上面刻著「大正12年3月 為了保護所有婦女・國泰民安・實現眾願・平安順產」的銘文。

【其他】
・復興祖師(寬永13年(1636年)由四國朝聖修行者,宥傳上人將其遷至現在的所在地,並加以重建)
・路標(就在進入山門後的左手邊,在蘇鐵樹前的真念所建造的,現已移至愛媛縣立歷史文化博物館中保存。中務茂兵衛在第254次的朝聖參拜時的路標就山門旁邊)
選擇區域
西條市周邊
選擇主題
88 寺(四國遍路)
地址 愛媛県西条市小松町新屋敷甲428
電話號碼 0898-72-2210
停車場大型遊覧車(2輛)